close
本文全文轉載自:「因為年輕」的網誌-http://www.wretch.cc/blog/minkcoat&article_id=18585947,感謝因為年輕願意讓我轉載這篇文章!^^"

在寫下這一篇文章前,我想先說一些故事的前提。

  帶便便下山是我在參與台灣生態登山學校第一期LNT課程時就很想嘗試的一項行動,除了在課堂上從鰻魚那兒得知一些如廁的方法,自己也在網路上瀏覽到一些如廁或帶便便下山的文章,當時和其他學員討論此議題時的氛圍很有趣,因此讓我躍躍欲試。只可惜,第一次LNT課程(2006春)以及第二次LNT課程(2007春)的期末攀登都因故取消,當時想帶便便下山的衝動也漸漸遺忘了。此次LNT體驗營(2007年夏)上山之前,我原本計畫要跟大家一起學習挖貓洞埋便便,找不到原本買的園藝用小鏟子,於是想向Raven借,但是此行的領隊金珮卻對我說:「你要帶便便下山啊!」我這才想到:「對喔!我可以帶便便下山。」而且金珮說自己也要試試,心想有人一起做,更增加了動力。再加上這次體驗營只有三天兩夜,帶便便下山的困難度應該會比在長程縱走的情境下簡單許多,因此助長帶便便下山的動機。

  另一個必須要說明的是,此次我對於帶便便下山的理論基礎並沒有太認真研究,那些模模糊糊的概念是一年以前在課堂討論上、在網路瀏覽中得知的,所以本文不太會處理為什麼有人會倡導帶便便下山這回事;目前我只能提供幾種看待便便議題的視角,例如:人與其他動物的便便真的有所不同嗎?帶便便下山這個動作是否意味著人們不屬於大自然的一份子?把便便帶回都市來處理難道就對整體環境比較好嗎?也可以試著想想在不同的登山脈絡下(如隊伍人數多寡、冷門與熱門路線、海內外登山的差異…)是否只有一種正確的如廁方式?看見滿地排遺或衛生紙時的景象對於登山者在感觀或情緒上的影響又是如何?在本文我反而比較期待分享帶便便下山的做法,例如帶什麼樣的罐子裝便便、有什麼配套措施(如何掩飾排遺的顏色形狀、如何除臭)、下山後如何處理等等,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我也覺得很有趣。所以若問我這次爬山為什麼會帶便便下山,我會回答:因為好奇,也為了體驗。

帶便便下山的初體驗

一、上山前,我想著該帶什麼東西上山裝便便會比較好。LNT的精神應不只限於山上,而是一種更廣義的生活態度,所以我盡可能利用平日所蒐集到的東西做為帶便便下山的工具,而不用另外花錢買罐子與配套裝備;我也考量到下山後能夠好好處理便便並減少垃圾量等問題,因此,我做了以下準備:

 1.有蓋塑膠密封罐一個(我稱之為便便罐):用途就是裝便便並且減低味道散溢。(最常見的就是裝海苔或果凍的那種。考量到行程較短,加上我在山上山下都不容易有便意,因此帶的便便罐比較小,只有約1公升大小。這個罐子是我在打掃時找到的。)

 2.茶包兩三個:預期可做為除臭之用。(原想帶爽身粉做為乾燥與除臭之用,但臨時找不到也不想另外買而作罷;曾有人建議搗碎阿斯匹靈,也有除臭功效。)

 3.乾燥劑一包:預期它可以在罐子裡發揮一點點乾燥的效用。(最簡單的就是海苔等食物有附的那種。)

 4.準備包裹便便的傢伙(以預期便便次數來準備要帶幾套,此行我帶兩套):

  甲、內層:平版衛生紙或薄一點的擦手紙數張,用途就是包餡啦。(廚房用紙巾較厚,不容易在水中分解沖入馬桶,不建議使用。)

  乙、中層:薄牛皮紙袋,用途為包裝內容物,牛皮紙袋的顏色不會讓人看見內容物(最常見的就是速食店外帶會給你的那種,平日我會蒐集。曾有人建議用報紙包裹便便並用黑色塑膠袋反抓入袋,但我考量到下山後不想把它當垃圾丟進垃圾子車處理,也會增加垃圾量,因此沒這麼做。)

  丙、外層:密封袋,做為便便罐與便便的中介,是包裹便便的外衣,方便拿取,也再次減少味道散溢。若密封袋夠大,可以一個密封袋裝一份以上的牛皮紙包裝後的內容物,也好整理。(每次下山之後我都會留下狀況尚可的密封袋,這次帶上山的密保諾也是之前使用過的,但要確保它是否有破洞或是曾裝過什麼東西等問題。)

 5.其他(視個人需要準備,例如乾洗手、酒精、濕紙巾等,方便處理便便後清潔雙手等)

二、上山後,在一個天氣非常晴朗的早上,我竟然有想要便便的感覺,當下很興奮地在開闊的箭竹大草原上做起帶便便下山的實驗。程序說明如下:

 1.鋪上平版衛生紙或薄一點的擦手紙數張,佈置好自己的便便範圍,然後對準範圍開始便便。

 2.製作便便包裹─便便完後用鋪在地上的衛生紙將便便包起來(內層),如果覺得有點濕,可把一兩張擦屁屁的衛生紙包在裡頭順便吸收多餘的水份。然後把這份有了外皮的餡丟入牛皮紙袋內包好(中層),再投入密封袋中(外層)。可視情況在便便包裹中層與外層加入去味小物,如茶包或阿斯匹靈。

 3.便便罐內已放有一包乾燥劑與茶包,把便便包裹投入後,蓋上蓋子即可。

 4.清潔雙手。

※小小提醒─盡可能做到乾濕分離─先尿尿,後便便,雖然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收放自如的。乾濕分離的目的在於使便便包裹能較乾爽,也能減少便便包裹的重量。

※保持愉悅的心情進行以上這些動作,盡可能視自己在進行一項藝術活動,從頭到尾要有手作的精緻感。

※我把便便罐放在不影響食物飲水也不會受壓的地方,置於背包側袋。

三、下山後,就是面對自己便便實驗是否成功的時刻。此次我沒有把便便丟入垃圾子車,因為我覺得把便便包裹當垃圾似乎會造成處理垃圾的人以及相關系統的小小麻煩,而都市已有一套系統平日處理人類排遺的系統(先不論此系統的是否完善,或者把便便帶下山對都市是否公平等問題),所以我交給沖水馬桶來處理。方式如下:

 1.打開便便罐蓋子,取出裝了便便的密封袋(外層)。打開密封袋後,取出牛皮紙袋此包裹(中層)。打開牛皮紙袋後,將包有衛生紙的便便內容物小心甩到馬桶裡,然後沖掉。

 2.處理剩下的容器與用具:例如我把茶包、乾燥劑、牛皮紙袋、密保諾丟入垃圾筒;原本也想把便便罐丟掉,因為心理上覺得怪怪的,但後來還是把裝便便的罐子洗乾淨,心想哪一天或許還是可以派上用場(當然應該也只能裝便便了)。

※打開便便罐時要有一些心理準備,因為儘管有密封罐與密封袋保護,味道還是會「氣若游絲」地散溢出來。打開便便罐前要先吸氣,然後利用憋氣時間把這些手續做完。附帶一提,那些裝過便便的袋子當了垃圾丟入垃圾筒後,還是會臭。

※若有必要,沖水前可先試試馬桶的沖水能力如何,不要選那種沒什麼水壓或洞口太小的馬桶來處理。

一種很有「味道」的心得

  此行之前,我曾帶鏟子上山並試著挖貓洞埋便便,但實際上台灣高山常是箭竹密布,其根系錯綜複雜且又堅硬,實在不好挖,大多會心生放棄挖洞之念;相較之下,在此行的情境中(同樣去以箭竹草坡為主要植被的合歡山山區),帶便便下山似乎比挖貓洞還要簡單易行。此外,我沒有先稱過這些帶便便下山的用具的重量,但我覺得很輕。下山後雖然也有要當垃圾處理的部分,但主要是密封袋與乾燥劑比較不容易分解(這些東西也多為再利用的物品),其他垃圾也算容易分解。我想,比挖貓洞難的部分主要應在於心理上對於背著便便行進的感覺好或不好而已,但因為我原本就預期它應是件有趣的事(特別是在構思方法時),所以排斥感較小。

  只不過,我也想到,若是此行天氣不好、或者天數更長、或者天天趕行程進度,我還會不會好整以暇地處理我的便便,或者在這裡談我的便便問題,我會不會因為麻煩、因為要帶更多便便下山而放棄了以上行動?以後我還會不會願意帶便便下山?又雖然我已想一些辦法減少帶便便下山的垃圾量,但跟挖貓洞比起來,還是會產生一些額外垃圾。也就是說,這些問題也可能是想嘗試帶

  便便下山的登山者所會遇到的問題,這部分需要更多的討論、行動、實驗才能找到更適合的辦法。這篇小小文章僅作為拋磚引玉以及心得分享之用,除了實作層面外,還有很多理論的甚至是道德的辯論基礎尚未成熟,希望大家能多給予指教。

  此行的後遺症大概只有一個,就是平日在逛超市或大賣場時,看到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密封罐或是海苔/果凍罐,我就會想到:「哇,這可以當便便罐耶!」或者想著:「它可以裝多少便便下山?」 麗螢


觀後感:

1.對---例如:人與其他動物的便便真的有所不同嗎?帶便便下山這個動作是否意味著人們不屬於大自然的一份子?把便便帶回都市來處理難道就對整體環境比較好嗎?也可以試著想想在不同的登山脈絡下(如隊伍人數多寡、冷門與熱門路線、海內外登山的差異…)這些議題蠻有興趣的!^^

2.其實2年前在登山補給站看過這主題就對帶大便下山這有興趣不過始終只是"想"

但是因為因為年輕的"玩"讓這件事情變得有趣應該會考慮玩看看~"~

2005年整理過哩→http://www.wretch.cc/blog/leontsai&article_id=1857841,不過不敢行動。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n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