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 天空記事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獅子座流星雨這個在1998到2002年之間吸引眾多目光焦點的流星群,在沈寂2年後,今年預測在11月18日清晨4時50分達極大期,可能出現每小時10到100顆以上的「小爆發」盛況。台北天文館表示,由於月相近朔,觀測條件佳,愈靠近天亮時分,流星數量會愈多。

  天文館表示,這個週期33年的流星雨,今年將是最後一次目睹它的流星大量出現的時機,今年之後,獅子座流星雨將恢復一般中小型流星雨每小時僅10到20顆左右的狀況。

  今年獅子座流星雨最佳觀賞時間在11月17日晚上10時30分之後到11月18日天亮之前,愈靠近天亮時分,流星數量應該會愈多,天文迷可以選擇視野開闊、燈光暗淡的郊外觀測。天文館表示,此群流星速度相當快,有時可能會出現帶有尾跡的火流星。

  獅子座流星雨的母體彗星為譚普-塔托彗星(55P/Temple-Tuttle),當母體彗星飛臨近日點時,受到太陽光照射,使得彗星母體上冰物質昇華,迸射出無數彗星塵粒或碎片,當彗星母體回歸時,這些塵粒與地球大氣層發生摩擦、燃燒,形成獅子座流星雨,而因其美麗、壯觀的景象,被天文學家稱為「天火秀」。

  台北天文館指出,另一群麒麟座α流星雨極大期落在11月22凌晨5 時,數量不定,曾在1995年有每小時400顆的爆發,輻射點約在
上23時升起,流星速度快又亮,偶可見火流星,但發生時間與獅子座流星雨相近,因此要留意分辨這兩群流星。

總而言之,11/18 清晨4時50分 去看流星雨吧!11/19也可try try看!因為這三日都在推測時間內!11/20就不適合了,因為要上班。XD

leon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剛去找來的~
請直接下載PDF檔吧~
長達13頁的介紹!
極具參考價值喔~^^
http://www.tam.gov.tw/forecast/2006/2006celestial-event.pdf

leon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http://e-service.cwb.gov.tw/docs/V3.0/astronomy/starwatch.htm

  10月9日的「天龍座流星雨」是一個可以留意的週期性的流星雨,在上個世紀的1933年及1946年曾發生過短暫性的流星暴,除此之外,其他每年極大期所表現的數量ZHR值 多在20-500之間,近代只有1998年曾有過ZHR為700的觀測數量。

  今年適逢其母體彗星21P/Giacobini-Zinner於7月份回歸近日點,是否會導致天龍座流星雨有驚奇的流星數量出現,目前尚無法確定?依國際流星組織的資料顯示,今年本流星群預測的極大期將出現在10月9日0時(台灣時間)。對台灣的民眾而言,觀看的時段應在10月8日的晚間到午夜(10月9日0時) 之間,因為其輻射點於午夜過後就自北北西方沒入地平。

  (ZHR:輻射點位於正天頂時,所見極限星等為+6.5等的狀況下,一個觀測者於一個小時中所能見到的流星數量。)

leon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于慧蓮/台北報導

  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發生在七月十七日至八月二十四日,數量最多的時間是台灣地區的八月十三日凌晨一時至三時,峰值可能在二時三十分,但是台灣地區的最佳觀賞時間,是八月十二日晚上十一時之後到八月十三日凌晨天亮之前的這段期間,由於都沒有月光影響,輻射點高,觀測條件非常好;再加上又逢週末(週五晚上至週六凌晨),所以無論是觀賞的時間、月相,對台灣地區而言都非常有利!

  天文館指出,英仙座流星雨的流星亮度中等(平均為二等星),速度很快(每秒五十九公里),約半數流星有尾跡,顏色呈白色。不過偶爾也會出現彩色的火流星,亮度直逼金星。英仙座流星雨的來源是週期彗星 109P/Swift-Tuttle(史威福 -塔托彗星),它繞太陽公轉一圈約一百三十五。當地球經過彗星軌道附近時,彗星遺留在軌道上的塵埃碎粒被地球重力吸引而衝向大氣層,和空氣摩擦生熱而燃燒後發出短暫的光芒,就是我們所見的流星雨。

  想早點取得像英仙座流星雨這樣的天象資料,可在天文館網站「天象資料」下載列印,歡迎多加利用台北天文館網址: www.tam.gov.tw


原文出處:http://news01.cdns.com.tw/20050807/news/gstz/733290002005080619594032.htm

leon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2005/04/15 11:53

流星雨陸續報到!天琴座流星雨4/16晚上開演 4/22極大期

  喜歡看流星雨的民眾請注意囉!從今(14)日晚上開始,陸續有四個流星雨來報到,其中較有看頭的是天琴座寶瓶座兩個流星雨,而天琴座流星雨極大期會在4月22日出現。

  據了解,15日晚上雖然就有船尾座、人馬座兩個流星雨出現,不過因為碰上剛好滿月,觀測條件並不佳,所以能見度並不高。至於從16日開始出現的天琴座流星雨,雖然數量不夠壯觀,但天琴座流星雨常會伴隨著明亮、尾跡很長的火流星,值得民眾耐心守候欣賞。

  而星象專家表示,民眾可以於16日晚上8點,到沒有光害的地方,朝東方天空觀察,就有機會看到天琴座流星雨唷。


  至於寶瓶座流星雨,今年檔期在本月十九日至五月二十八日,極大期五月五日逢農曆二十七日,受月光影響很小,值得追星族守候觀賞。

leon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圈介紹=(轉貼的..出處不詳)

  在高山或大屯山、小觀音山高地上若逢日出帶霧(小水氣),甚至可能出現「觀音圈」奇景,大多數人對「觀音圈」這名詞均很陌生,更別說親眼目睹?這一年來相繼有人在大屯山頂、東北角隆隆山一帶看到那七彩光環而嘖嘖稱奇! 

  觀音圈英語稱Brocken Specter 或Brocken Phenomenon意是布羅肯現象;德語謂Brocken Phanomen。即觀測者在山頂,背向晨、昏的太陽而面向前方薄霧站立時,觀測者的身影巨大地輝映在薄霧中,於身影的週遭形成一輪光圈,頗似觀音的御光,故稱「觀音圈」,其視界角度約5度至10度。 

  此現象源起在德國柏林西南西約160公里,有一座山叫布羅肯(Brockenberg),因首先發現觀音圈奇景而聞名世界。這座高僅1142公尺的布羅肯山因此奇景成為一個觀光勝地,爾後在世界各地看到這種現象,也一律稱做「布羅肯現象」。 

  以前岳界人士看到觀音圈大抵均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區,至於低海拔或一、二千公尺山區無此記錄,直至近年相繼在小觀音山、大屯山、隆隆山等看到,才讓這項傳奇不再遙不可及。其發生季節以夏秋兩季較多,冬春稍遜,在陣陣雲霧的晨昏季節裡,於出晴日上山則機率顯得更高! 

  然對觀音圈的解讀,東西方看法差異大;日本由於山岳信仰崇拜靈驗,他們將在山上遇見觀音圈視為一種無上的光榮;然在歐洲,卻稱呼它為「布羅肯的妖怪」,認為是碰見一件不祥之事而恐慌不已,對於這種傳說恐得當事人親眼目睹始能知曉 。

有幸看到此等美景,很感動!^^

leon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記者薛荷玉/報導

  明年將是星光燦爛的一年!中央氣象局表示,元月25日就有梅克賀茲彗星通過近日點,10月還可看到月偏食,在流星雨部分,則有英仙座流星雨、寶瓶座流星雨、麒麟座流星雨等精采的天文景象。

  氣象局表示,明年全球會有兩次日食及一次月食現象,台灣地區僅能觀看到10月17日的月偏食現象。這次的月偏食,自10月17日19時34分開始,至20時33分結束,全部過程歷經59分鐘,台灣地區可見全部過程。

  至於「梅克賀茲」 (Machholz)彗星,則將在1月6日接近地球,25日通過近日點,從現在到農曆新年前都是觀賞期。氣象局表示,梅克賀茲彗星將在1月25日以離太陽1.205088AU的距離經過軌道近日點(地球到太陽平均距離為1AU,約1億5000萬公里),太陽下山後朝東方天空方向,就可看到這顆彗星。

  至於流星群部分,氣象局認為,8月13日英仙座流星雨最適合一般民眾去觀看,另外5月6日的寶瓶座流星雨、10月8日的天龍座流星雨及11月21日的麒麟座流星雨也值得留意,對觀看流星有興趣的民眾,可別錯過這4次流星雨。

leon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度三大流星雨之三的雙子座流星雨,非常推薦大家去看喔!為什麼?因為雙子座屬冬季星座,又是黃道星座之一,12月時於臺灣地區幾乎整晚可見,且當它升到最高時(約凌晨2:00左右),幾乎位在正天頂。而且這個燦爛的流星群常有些速度中等(秒速35公里)且明亮(2等左右~火流星程度)的流星,更棒的是由於12日逢朔,對於觀測雙子座流星群將有莫大的助益喔! 雙子座流星雨固定發生在12/7~12/17之間,極大期預測發生在12/14凌晨6時20分的前後2~3小時,數量可能約為60~120之間。輻射點(radiant)位在雙子座的北河二(Caster,孿生子中哥哥的頭)附近。而13~14日逢月齡為1~2的眉月,因此傍晚時月亮即西沈,幾乎整晚沒有月光影響。建議可在12/13的傍晚20時以後一直觀測到12/14的凌晨天亮時,如果預報時間正確,則愈近天亮時間,流星數量會愈多。 欣賞流星雨,不需任何特殊器材,只是要注意欣賞地點要可見到天空範圍愈開闊、愈黑暗愈好!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12月已入冬,天氣寒冷,在室外,尤其是高山上觀賞流星雨要小心保暖,並提防露水或結霜。 有趣的是:雙子座流星雨似乎在1862年突然出現,在此之前完全沒有任何相關的紀錄。1860~1870年代只記錄到10~20顆左右的流星,到1980~1985年則增至60~110顆左右,流星數量一直逐年增加。有研究指出:可能是因為流星體的繞日軌道有比較明顯的進動,約每世紀退行1.6度左右。從1860年之後便逐漸漂移、接近地球軌道之故,之後將又逐漸漂離地球;因此近百年來是這個小行星軌道最接近地球的時候,連帶的使雙子座流星雨的數量也逐漸增多。所謂的軌道進動,是指這個軌道平面的方向在太空當中並不固定,會逐漸轉動;地球軌道也有進動,因此有歲差的出現。而退行則是指軌道平面轉度的方向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方向相反。研究結果建議:地球軌道應只在1800~2100年之間雨此流星體軌道有相交。所以,可能在2100年之後,雙子座流星雨就會從地球的天空中消失了。 此外,更有趣的是:一般流星雨通常都是某顆彗星物質留在其軌道上而引起的;但雙子座流星群的來源卻是一直是個謎,找不到任何與其軌道契合的彗星。直到1983年10月,天文學家經由IRAS(紅外天文衛星,Infrared Astronomical Satellite)在天龍座中發現到一顆小行星,當時暫時命名為1983TB,後來才確認這顆小行星以每1.4年的週期繞著太陽公轉,且軌道相當橢圓;後來經軌道測定後,給予正式名稱為MP 3200(Phaethon),並發現與雙子座流星雨的流星體軌道完全吻合,因而確認它是正宗的雙子座流星雨起源。這是天文界第一次確認小行星與流星雨有關。 但另一個問題又隨之而起:大家所知的小行星,不就是一顆大石頭?如何會在其軌道上留下這麼多的流星體?難不成它其實「曾經」是一顆彗星,只是因為外層的揮發物質已經全部蒸發光了,留下核心部分的石頭,才成為一顆小行星?若果如此,那麼,現在所有觀察到的彗星會不會終有一天都會變成小行星呢?還是它「本來就是」一顆彗星,只是它的彗髮與彗尾太稀薄,以致於觀測不到?但根據光譜觀測結果,卻又確定它的表面呈現岩石狀態?到底MP 3200是小行星還是彗星?這個問題,留給大家去討論吧!

leon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