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會想來基國派老教堂主要是因為看到自然攝影中心的-「教堂之美」主題中貼的圖片,看到後就超想看看這座建築特殊的教堂。
簡介:
基國派又名讀法阿Tuba,為桃園縣復興鄉泰雅族部落之一。基國派一詞據信是日文,其意義為何如今已不可考,而目前部落內尚且通行以泰雅語發音的-讀法阿-代表部落,讀法阿指的是魚籐,因為基國派部落就位在大漢溪上游,村內並有小溪蜿蜒,所以部落居民除了傳統農作之外,也有發展小型捕撈漁業。
基國派老教堂位於桃園縣復興鄉三民村的泰雅族部落裡,建於1953年,為五十年前村民親自搬運河床石頭一塊塊搭建而成,長久以來乃是當地原住民的信仰中心,雖然十年前另外蓋了一座新教堂,閒置後因缺乏養護頂坍塌僅剩石壁,現為婚紗攝影的重要景點,但這座石板教堂對於世居該地的泰雅族人仍有著特殊的意義。
本教堂已列於文建會2001年台灣歷史百景之一,然而最近在產權移轉後傳出將拆除的消息,經族人及桃園縣文化局緊急與新地主溝通,搶救下這棟樸拙建築,目前當務之急為修復舊教堂,當地的居民與文史工作者大力投入,擬保存教堂原貌、以單純的空間呈現古建築環境氛圍的基調,並藉由修護過程予於族人就業機會,未來與當地的泰雅傳統文化結合,成為泰雅文化的傳習中心。
多年來原住民的人口外移、祖靈文化的斷層及流失,令世居當地的族人們憂心忡忡,今日基國派教堂的搶救工程更加凝聚了族人的向心力,地方領袖們籌組成立「基國派教堂推動委員會」,成員以在地社區族群為主,並依工程進度由社區參與及共同完成老教堂的修復與整建,未來在推動常態及主題性與泰雅族相關的活動及紀錄保存,傳承部落文化。尤可貴者,三民村義籍神父巴義慈長久以來進行泰雅語言、文字的研究,解出了隱在編織品中的泰雅古文字,泰雅文化的研究將可以更深入,發掘部落寶藏。
復興鄉是桃園縣內最大的泰雅族鄉鎮,三民村正位於復興鄉對外的門戶,基國派舊教堂除了是泰雅族人的文化基地,對外則為村落的宣傳資訊站,告訴外來者本地的特色所在,進入基國派一帶的泰雅部落生態博物館。
基國派泰雅部落地方文化館的設立,除了作為地方泰雅部落文化傳息中心,並計劃推動後續的社區總動營造,恢復基國派泰雅族部落原貌,在族人參與地方文化館文化研習之後,進而提供文化館展示之養分,讓人可一窺泰雅文化之精隨及實際生活面貌。
*資料來源:網路收集、整理
*How to go?這篇紀錄有地圖:http://home.kimo.com.tw/tonyhuang38/tony0281.html
基國派老教堂大門口:
似乎聖誕節這邊有活動:
通往基國派老教堂的步道:
步道上的竹子:
基國派老教堂解說牌:
基國派老教堂:
基國派老教堂:
基國派老教堂:
基國派老教堂:
基國派老教堂:
新教堂:
新教堂遠眺基國派老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