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  介

  1906年,陸軍為了國防需要,準備迅速完成日本地圖。陸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的測量員柴崎芳太郎,受命填補最後的空白點——登上劍嶽頂峰進行測量。在險峻的劍嶽面前,前人從未成功。此時,剛建立的日本山嶽會從國外引進了最新登山裝備也打算向劍嶽發起挑戰。陸軍下令不可輸給山嶽會。

  柴崎走訪了前任測量員古田盛作,再次瞭解到劍嶽的可怕之處。古田把經驗豐富的登山嚮導宇治長次郎介紹給了他。帶著新婚妻子葉津世的祝福,柴崎與宇治來到富山進行前期踏看。有個神秘的僧人告訴他們:“背著雪登山,背著雪下山。”除此之外,柴崎沒有獲得任何登頂的訣竅就返回了東京。

  1907 年,柴崎、宇治等一行七人背著沉重的測量用具正式出發攀登劍嶽。登山之路完全出乎想像,峭壁懸崖、雪崩、暴風雨,一路艱難險阻不斷,而遙遙在望的頂峰卻總也到不了。柴崎十分焦慮,對宇治卓越的山嶽感覺也產生了懷疑。隊員生田不慎失足墜落,所幸只是受了點輕傷。柴崎意識到,登上劍嶽測量意味著要冒生命危險。

  日本山嶽會的小島鳥水等人也試圖登頂,他們和測量隊一樣陷入了困境。兩隊相遇後,小島說:“我們以登山本身為目的,而你們卻是為了工作。”

  生田在立山溫泉完成治療後重新歸隊。大家各自收到了親友的來信,柴崎看著古田給他的鼓勵,再度振作精神,團結大家踏上征程……

  柴崎一行能成功攀上頂峰完成測量的任務麼?

幕後花絮

【七旬攝影師的導演處女作】

  本片的導演木村大作,入行已有半個世紀,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他是曾日本電影天皇黑澤明身邊工作過的日本代表性攝影師之一。1958年,木村作為攝影助手進入東寶電影公司,參與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黑澤明的經典名作《暗堡裏的三惡人》。原本計畫在拍攝現場工作十天的木村,卻被受到導演重用,與黑澤組共事了好幾個月。當天氣與黑澤的願望不相符時,木村這個新人攝影助手,為了拍攝到最理想的效果,總會堅持到底,他身上的拍攝熱情,深深地打動了黑澤導演。隨後,木村又與黑澤合作了《懶漢睡夫》、《用心棒》、《椿三十郎》等作品,他將黑澤電影當作教科書,把黑澤明視為老師。當木村親自披掛上陣導演,遇上了拍攝難題時,他腦海裏的第一反映是“換作是黑澤老師,他會怎麼去拍呢”。

  1973年,木村大作在動作片《野獸狩獵》中正式成為獨當一面的攝影師。不久,他在根據新田次郎原作改編、森谷司郎執導的《八甲田山》中擔任攝影。《八甲田山》講述明治時代,為了能夠戰勝俄軍,日本陸軍在極度寒冷的八甲田山中,展開行軍訓練的真實故事。拍攝這部電影,就是向自然宣戰。木村大作在八甲田山區狂風暴雪的環境下,歷時三年完成了拍攝,將鏡頭的畫面魄力發揮到了極致,直接促使《八甲田山》成為了影史上的經典,同時,該片也成為了木村確立攝影大師身份的代表作之一。此後,木村又與深作欣二、降旗康男等知名導演多次合作,產生了《復活之日》、《火宅之人》、《華之亂》、《赤月》、《鐵道員》等名作。但是,直到他年近七十歲,木村才突然想要親手執導一部電影,這部影片就是《劍嶽:點之記》。這是木村的第五十部掌鏡電影,也是他唯一一部導演作品。

【《劍嶽:點之記》的源起之旅】

  06年2月,木村大作駕車前往能登半島拍攝日本海,回程途中,他突然想順道去劍嶽。於是,木村將車停在看得到山的地方,拿出新田次郎的《劍嶽:點之記》讀了起來。眼前的山與熟悉的文字相融,木村頓時萌發了以此書為藍本,拍攝一部劍嶽電影的欲望。於是,他立即聯繫了新田的兒子藤原正彥。不久,就與製片人菊池淳夫一同開始改編電影劇本。

  同年6月,木村與菊池赴劍嶽實地考察,二人當時未立即登上劍嶽,而是選擇了矗立在其對面的別山。至此,身為攝影師而遊歷世界的木村大作,共被三處美景感動。一處是拍攝《復活之日》時造訪南極,一處是秘魯的馬丘比丘遺跡,一處是站在雨中的別山上,遠望如同在抽泣般的劍嶽。這樣的情景令木村拍攝《劍嶽:點之記》的心更加堅定。一個月後,68歲高齡的木村,再度來到劍嶽山區,這一次,他的目的是登頂劍嶽。當時的木村,心想如果自己能夠登上劍嶽的話,那麼比自己的年輕的演員、工作人員一定也能行。最終,登上了劍嶽的木村,站在山頂上撥通了製片人阪上順的電話,“虎、虎、虎”,木村在電話這頭只說了這麼一句話,標誌著電影計畫正式啟動。

【200天的高山拍攝只求真實感】

  《劍嶽:點之記》的拍攝從07年4月開始,為了拍攝不同的季節中的劍嶽,直到08年7月才全部結束。拍攝工作日合計超過200天,製作耗資10億日元。攝製組選擇在現實中的劍嶽山區,實地取景,並且,他們在拍攝中所走過的路,與100多年前的測量隊的行進路線毫無差別。木村堅持不借助CG特效,每一個鏡頭都必須用鏡頭實景記錄,他還棄用直升機,所有拍攝器材及行李,全靠攝製組成員從住的地方,扛到不同的拍攝現場,每天的工作結束後,所有人只能擠在登山者建造的小屋中休息。每一階段的拍攝,都會持續幾十天,條件非常艱苦。參與《劍嶽:點之記》的拍攝,對每一位幕前幕後人員來說,是一次充滿挑戰的征程。

  07年4月~7月,木村導演率先帶領著一支精銳部隊,兩次赴劍嶽山區,完成冬春兩季前期拍攝任務。期間,山中大量積雪給他們的行動帶來不便,而走走拍拍的工作模式,又耗去了不少時間,最冷的時候,氣溫達到了零下四十度,攝製組依然不得不頂風工作。

  主要演員淺野忠信與香川照之等人,是在07年9月抵達山區開始拍戲。攝製組曾遇上連續步行數小時,只為拍攝兩個鏡頭的時候。與工作人員同住同行的演員們,忍不住感歎拍攝的辛苦,但也正因為如此,影片才顯現出與眾不同的真實感與魄力。10月份,拍完芳太郎、長次郎與修行者在雪中相遇的戲後,07年的拍攝工作就此完成。

  第二階段的拍攝工作於08年3月展開,攝製組先在愛知縣犬山市的明治村,拍攝非山區戲。4月初,測量隊登山的戲正式開拍。5月,山嶽會的演員們也陸續進山。其中一名山嶽會成員的扮演者橋本一郎,因拍戲過於辛苦,舊病復發,膝痛難忍,不得不退出拍攝,木村臨時修改了劇本,加拍了一場橋本所扮演的山嶽會成員,因膝痛與隊友告別下山的戲。

  7月13日,在歷史上陸軍測量隊登頂劍岳101周年紀念,同時,這一天還是木村導演的生日。於是,木村計畫在這一天拍攝登頂的高潮戲。誰料,清晨3點半就從小屋出發登頂的攝製組,竟然在山頂上遇上了大霧。 17日,木村導演決定再度挑戰登頂,3點鐘就帶隊出發,途中一次也未休息,抵達頂峰時,天氣一片晴朗。《劍嶽:點之記》的拍攝終於走向尾聲。

幕後製作

名攝像師指掌導筒 挑戰日本第一險峰

執導《劍嶽:點之記》的木村大作算得上是日本影壇的大牌人物,不過,他不是名導演,而是一位著名攝像師。木村於1958年進入東寶電影公司當攝像助手,參與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黑澤明的名作《暗堡裏的三惡人》。木村一直視黑澤明為自己的恩師,從他那裏學到了許多東西。而黑澤對擁有出色對焦技術的木村也相當器重,據說木村是他唯一能叫得出名字的攝像助手,甚至在木村離開東寶後,黑澤遇到攝像效果不如意的情況還會惦記他。1973年,木村在《野獸狩獵》一片中成為獨當一面的攝像師。此後他出產過不少傑作,如《八甲田山》、《鐵道員》等,並於2003年榮獲紫綬褒章。

今年已經七十歲高齡的木村大作依然精力充沛,他稱《劍嶽:點之記》是自己第一部和最後一部出任導演的作品,為之投入了全副精力。本片改編自已故氣象工作者兼文學家新田次郎的同名小說,是三年前的一場旅行促發了影片的誕生。

2006年2月,木村大作想拍攝日本海的波濤,便自己開車去能登半島。在回來的路上,他突然想看看劍嶽,便在能望得見山的地方停了車。就在那裏,他重新翻開自己喜愛的小說《劍嶽:點之記》,面對遠處的高山和眼前的文字,木村突然產生了要把這部小說拍成電影的念頭。說幹就幹的木村回家之後,設法與新田次郎的次子——寫過暢銷書《國家的品格》的數學教授藤原正彥取得聯繫,並順利地獲得了許可。

木村一邊和製作人菊池淳夫一同構思劇本,一邊整裝準備前往劍嶽一窺其真面目。當年6月,木村沒能按原定計劃登上劍嶽,卻在另一座山上目睹了雨中劍嶽的壯麗氣魄。曾經行走全世界的木村見過許多奇景,讓他最感動的有三處:一是拍攝《復活之日》時所到的南極,二是秘魯的馬丘比丘印加帝國遺,第三就是劍嶽,他意欲把自己的感動收入鏡頭,讓更多人分享。然而主張實景拍攝的木村面臨著一個難題,標高2999米的劍岳對普通登山者來說是日本第一險峰,電影攝製組能像當年的測量隊那樣攀上頂峰麼?為此,木村做了一項試驗——他要獨自一人親自攀登劍嶽,如果自己能成功,那麼年輕的演職人員們也一定能上去。7月末,影片製作人阪上順接到了木村從劍嶽頂峰打來的電話,木村只說了三個字:“虎、虎、虎!”由此電影拍攝計畫正式啟動。

挑戰極限的高山拍攝

《劍嶽:點之記》是一部關於為了完成日本地圖而搏上性命的男人們的故事。影片拍攝毫不借助CG和航拍,演職人員們踏著一百年前測量隊的足跡攀登險峰,追求絕對的真實。

影片於2007年4月開拍,直至次年7月底才拍完,一共經歷了兩百多個拍攝日,克服了無數艱難困苦。由兩組數人的精銳攝製組先後在冬季和春季登山,主要拍攝不同季節的山景,接著,淺野忠信和香川照之兩位演員也加入進來。08年3月,攝製組在明治村主要拍室內戲,4月,眾多主要演員一同奔赴劍岳挑戰登山的重頭戲。

剛一開拍,木村導演就告訴大家:“這不是拍電影,而是跋涉!”而事實的確如此,山嶽戲完全是對體力和毅力的挑戰。攝製組住在山間小屋或帳篷裏。為了拍幾個鏡頭,眾人往往要背著行李器材攀爬幾個小時,拍完後再原路下山。無論演員還是工作人員,組裏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登山經驗,而為了拍戲不得不走那些“看著就不適合人過去”的危險地方。除了漫漫山路,惡劣的天氣也一直干擾著大家。有時由於風雪平時四、五小時的路程花了十幾小時才走完,有時眾人不得不在體感溫度攝氏零下四十度的嚴寒情況下拍戲。

整個拍攝過程仿佛一場“苦行”,演員們在時候回憶起這段時光時都大為感歎其中的辛苦與不易。然而真是這份辛苦和不易為影片帶來了難得的逼真度與魄力。

花絮

• 在山中拍攝時,錄音技師齊藤禎一因遭遇落石而頭部骨折,拍攝工作為此中斷了十天。

• 原定片中的日本山嶽會登山隊一行共有五人。而扮演其中一人的橋本一郎在山中膝蓋舊傷發作疼痛不已,回東京檢查後,醫生認為不可繼續拍戲。配合這一情況,導演臨時修改劇本,加出了其他隊員勸他下山的情節。在帳篷中抱著膝蓋的橋本完全是假戲真演,出色地表現出了人物懊喪的心情。

• 攝製組於2008年7月13日登上劍嶽山頂拍攝影片的高潮戲。一百零一年前,測量隊正是在同一天成功登頂。當天,眾人分四組從小屋出發,導演所率領的攝像組淩晨三點半就開拔了,沒想到山頂一直霧氣彌漫,大家等到下午兩點都沒有放晴,只得作罷。17日,多雲天氣,導演毅然決定在這天拍戲。攝像組三點就出發,中途沒有休息直奔山頂。幸運的是山頂晴空萬里,攝製任務得以順利完成。

• 木村大作導演酷愛古典樂,拍戲時一直在聽巴赫和維瓦爾第的作品。本片的配樂也全部採用現場演奏錄製的古典樂,曾經與黑澤明多次搭檔的音樂家池邊晉一郎應邀出任指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onts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